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需要什么培育什么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立云:为“吃饭问题”奋斗终生
为了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安全,陈立云自掏经费也要将研究进行下去。
为了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即使自掏经费也要将研究进行下去;拒绝跨国公司的涉密合作,却把自创的不育系繁殖技术和杂交水稻安全高效制种技术向国内同行免费提供。看似矛盾的陈立云,却有着一以贯之的坚守——将自我的价值融入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工作当中。■文/记者 王为薇 实习生 高雨寒 图/通讯员 何纲跃
踏实育种
让农民的收入翻几倍
“育种家应该是农民的军师,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适合农民生产实际的不要研究,农民需要的自己凑经费也要研究。”
在云南,除了育种,陈立云记忆最深的便是农民塞进他手里的柿子和炒蚕豆。
陈立云不是“吃货”,而是一位精打细算的“会计”。在他眼里,只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创造了财富,农民就会用最为朴素的方式加以回馈。“云南保山当地种水稻,每亩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我们在那儿推广两系不育系繁殖后,农民的收入每亩达到5000元左右。”
“为农民着想,他们需要什么我就培育什么”,这是陈立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水稻育种界流行超高产,吸引了诸多育种家纷纷研究,但陈立云没“追风”。
根据多年经验,陈立云发现,植株特高、穗特大等这些极端性状的材料,对生态环境要求高,稳产性不好。“不能让农民碰运气啊!”因此,陈立云舍弃极端材料,选育的品种“貌不惊人”,但高产稳产。
在安徽马鞍山市和县推广品种,一位农民种了陈立云培养的杂交稻品种,4亩多地的稻田,带了90只编织袋去装谷子。没想到90只编织袋装完,剩下的谷子还装了十多袋。农民握着陈立云的手说:“陈老师,多亏了您,我们今年要多收好多谷子。”
2013年5月,陈立云与学生唐文帮到云南保山繁殖种子。村民祝朝启和陈立云团队合作繁种5年了,他的繁殖田收入从每亩3000元提高到近6000元。祝朝启与陈立云聊天:“老陈,我俩年纪差不多,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都不想种田了,你还天天蹲在田里,佩服,佩服。”
祝朝启的话也是陈立云思考的科研命题。“今后种田的人少了,种田要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栽培的时候还要轻简化,这些‘化’就要求品种有新的特性。”师生开始着手培育面向未来机械化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陈立云的博士生、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邓化冰说:“陈老师很为农民考虑。我们做项目写论文,他都要求要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少来花架子。他选育品种也是根据农民需要来,真正把农民装在心里。”
每次下乡,陈立云会向农民询问他们喜欢的生产方式,希望的品种性状,然后以此指导育种。陈立云说:“育种家应该是农民的军师,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适合农民生产实际的不要研究,农民需要的自己凑经费也要研究。”
刻不容缓
培植廉价的杂交稻种子
“降低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卖给农民廉价的杂交稻种子势在必行!”
解决了水稻两系不育系繁殖和杂交制种不安全、不高效的问题,陈立云又开始了他科研的新征程——拯救杂交稻。
陈立云说,“拯救”二字似乎有点骇人听闻,但杂交水稻确实面临严重挑战。
“四五年前,我到农村调研时发现,随着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劳动工价不断提高,种田大户对机械化耕种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种田效益,农民一改人工育秧、插秧这一传统水稻种植方式,而采用直播、机插、抛秧的种植方式。由此,杂交稻种子用量成倍增加。以中稻杂交稻种子50元/斤的售价为例,农民在种子上的投入就要比以前增加约70元/亩。然而,杂交稻增产的部分却不足以弥补种子成本的增加。慢慢地,农民便不种杂交稻而改种常规稻。不种杂交稻,产量就会大幅度下跌,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因此,降低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卖给农民廉价的杂交稻种子势在必行!”陈立云说,这不仅是让农民受益的好办法,更是避免农民不种杂交水稻,解决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然而,谁曾想到,这一暂未获得立项的研究课题,陈立云已经自掏经费干了4年,每年他和团队都为此补贴20余万元。
神圣使命
守卫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国有10 亿人吃米饭,如果要100名优秀的水稻育种家为之工作,我就是其中一员,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聊起这每年补贴的20万元,陈立云说,不仅仅是每年补贴到科研中的这些经费,几十年来,他主持的几十个项目,都有赖于团队的支持。“以这20万为例,如果不需要自己补贴,这些钱就是属于团队所有成员的,现在,是他们为了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本属于自己的收益,我谢谢他们。”
40年来,陈立云及其团队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社会效益200多亿元。
早已名声在外的陈立云,却有一个颠扑不破的原则——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曾经,就有一家国外的大型种业公司以优厚的条件提出与陈立云在两系杂交水稻方面进行合作,并希望把两系杂交稻寄往国外,陈立云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两系杂交水稻是我国独创的一门高新技术,作为一位公民,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保护好国家的知识产权,出再多的钱,也不能干。”
拒绝跨国公司的涉密合作,陈立云却把发明的不育系繁殖技术和杂交水稻安全高效制种技术向国内同行免费提供。“我认为,如果你对国家、对农民做出了贡献,国家、农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中国有10 亿人吃米饭,如果要100名优秀的水稻育种家为之工作,我就是其中一员,这就意味着我要为解决1000 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努力,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同时,我还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的学生,一起为‘吃饭问题’而奋斗。”陈立云将最初的梦想化为一生的责任。
记者手记
不忘年少初心
不负祖国人民
遥想40多年前的专业选择,陈立云道出了他的初心。“10岁时,我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苦日子,那时候只渴望有一碗饱饭吃。后来上了大学,并且成为一名水稻科研工作者,我有了这种能力,就要担当起让更多的人吃饱、吃好的责任。”
去年国庆期间,陈立云成了湖南卫视“绝对忠诚”栏目组的拍摄对象。在他看来,“绝对忠诚”就是把自身价值融入到促进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之中,“从我的研究领域来讲,就是要挑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子。”
2014年底,陈立云到了退休的年纪。然而,他却毅然再次飞到“天涯海角”,一头栽进了他的试验田。
结束采访后,陈立云又赶往机场奔向海角天涯。他说,今年的春节仍然在海南过,因为拯救杂交稻的任务刻不容缓,因为农民需要什么他就培育什么。
下一页:
义重于金,慷慨解囊
25年前资助学生圆梦